修次来这里那个贴居然被封了
-
[quote]原帖由 [i]多功能打字机[/i] 于 2008-2-18 21:17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833&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没有美国,你看苏联打关东军容易不。 [/quote]
容易.只要德国也表插手.
小胡子说得好:没有人能够阻挡朱可夫的钢铁洪流
东北又是大平原.- - -
[quote]原帖由 [i]TANK[/i] 于 2008-2-18 21:13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826&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還有你想想,1941年德軍搞的那些大合圍,蘇軍每次都在裏面損失多少兵力?:maybe: 1941到1944年這麽長時間,才從遠東抽調不過54萬兵力。 [/quote]
莫斯科保卫战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认为只有参加了这一仗的远东师团才是最主要的,至于之后怎么回事,又调了多少来都已经不是在关键点了.
已经首先二战中公认的转折之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战略主动权的交换则是库尔斯克战役。而莫斯科战役的位置是什么呢。在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对莫斯科战役的评价是致命性,对德国而言它是第一次真正从苏德战场退却。大大鼓舞了苏联人民抗击敌人的信心。由此可见莫斯科战役在整个苏德战争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德军败给苏联的致命原因
1941年12月31日,德国总参谋部完成了对苏联突然袭击的战略计划。其中一份高度机密的备忘录根据德国情报部提供的数据,对苏军的战斗力作出了评估。德国将军们相信,苏联陆军总共有182个师,其中只有141个师能用于对德军作战。因为远东的紧张局势,在任何情况下都至少有41个师留在那里。德国的整个对苏作战计划的基础就是以最快速度消灭苏军141个师。
6月22日,德军的进攻令包括斯大林在内的每一个苏联人感到震惊。德军的战争进程几乎到了完美的程度。在头几个小时中,近千架苏联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上,数以千计的坦克和火炮在离开营地之前就被摧毁。在最初几天内,几十个苏联师在缺乏弹药和燃料的情况下被合围。德军的装甲矛头展开闪电般的突击,合围了苏军的师、军、甚至整个集团军。在战争的第三天,苏军第3和第10集团军在比亚列斯托克被合围。同样的合围战随后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附近完成。两个苏联集团军军在乌曼被消灭,五个集团军在基辅附近被装入了巨大的口袋。
然而,即使在那时,在胜利光环笼罩下的德国将军们已经开始不解地看着地图,疑惑地计算苏军的兵力。苏军师的数目并没有减少。相反,它们还在不断增加。在八月中,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低估了他们。现在已经发现并确认了360个俄国师!”但是哈尔德所谈到的只是已投入战斗的苏军第一梯队的数量。那么第二,第三梯队呢?集团军和方面军预备队呢?内地各军区呢?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内务部队?他们总共到底有多少军队?
德军的错误判断的结果是致命的。153个德国师和37个仆从国师是无法消灭整个红军的,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
德军的错误有两个方面。
首先,红军有303个师而不是182个。这还没包括内务部队,空降军,海军步兵,边防军,筑垒地域部队及其它。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军将领们对苏联的独特的“第二力量”制度一无所知。这种制度能在一夜之间把一个苏联师变成两个,从而使苏军总参谋部能在极短时间内把自己的兵力增加一倍。
“看不见的师”这一体制于三十年代初在红军中实行。它在二战中成功地挽救了苏联。直到今天这一体制仍然被采用。这一能使苏联迅速扩大其兵力的体制,其过程非常简单可靠,并且不消耗任何物资资源。在和平时期,每一位师长都有两名副职。其中一人是常规的副师长,另一人则只有部分职责。他另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的师长。师参谋长(军衔为上校)也有两名副职,都是中校。其中一人也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参谋长。每个团的情况也一样。每个营有一个营长(中校)和一个副营长。副营长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的营长。
让我们假设在中苏边境爆发冲突(注:此文写于八十年代初)。某师接到了立即开往前线的命令。此时,师长只带一名副职,即那个“常规”的副师长。师参谋长和团长也各只带一名副职。营长没有副职。但其下属的某一位连长将立即成为副营长,而此连下属某一位排长自动接替其连长职务。这样的变化对师的指挥效率没有任何影响。于是,这个师带着它的所有兵员装备离开了营地。如果还缺少兵员或下级军管,它们在途中得到补充。但是,当这个师开走后,其营地并没有空下来。那个和平时期任第二副师长的上校留了下来。同样还有六名中校,即各团级第二副职,也留了下来。还有各副营长和三分之一的排长;后者很快将成为连长。于是,一套完整的师指挥系统留在了营地。
原先的秘密职务变成了公开。在二十四小时内,这个新的师将接收10000名预备役士兵。一个新的师就这样出现了。
毫无疑问,这个新的师战斗力不如刚开走的那个师,预备役人员可能已忘记了他们多年前学到的战斗技能。各排连营长们还不能立即胜任其新职务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师。其主要指挥员已在其岗位上经过多年实践。那些新的团,营,连长们都是现役军官而非预备役。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的师的指挥员们彼此熟悉,并已在一起工作了多年。
但是,武器装备从哪来呢?答案很简单:“看不见的师”使用旧武器。例如,二战结束后,苏联步兵装备了PPSh自动枪。当AK-47突击步枪服役后,每个师都领到了所需的新装备,而那些被替换下来的旧装备则被封存在师仓库,以供“看不见的师”使用。当AKM出现后,AK-47被封存,而原先仓库内的PPSh则被转送到有关政府部们,或是送给国外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他武器如火炮,坦克等也是如此处理。
于是你说:“看不见的师”不就是由发胖的预备役人员加上过时的旧武器所组成的吗?一点不错。但是苏联将军们会问:为什么要给发胖的预备役用最新式的武器呢?难道他们不需要花时间去学如何使用这些新装备吗?战争时期有足够的时间来教他们吗?让他们使用熟悉的旧装备不是更好吗?封存一辆旧坦克比造一辆新的要便宜一千倍,保存一万辆旧坦克不比造十辆新的更好吗?
的确,“看不见的师”是老式装备的,但是在关键时刻有150个这样的师出现在战场上,将对战局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是1941年发生的事。
摘自中华网论坛 (注:网友文章仅供参考)
-
[quote]原帖由 [i]多功能打字机[/i] 于 2008-2-18 21:21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842&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没有美国的支援,苏联也能打赢小胡子,但是损失的更大,战争结束的时间会推迟。 [/quote]
不是这么简单的,要是没有美国援助的可能,英国早就和德国媾和了,欧洲的反抗会小得多,资本主义列强的分配利益矛盾会转化为意识形态矛盾,那就是几乎整个欧洲对付苏联了。想想党卫军里多少外籍人员吧。要是没有美国和英国挺着,可怕的说,苏联顶不住的。 -
[quote]原帖由 [i]水稻天刀[/i] 于 2008-2-18 21:32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872&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不是这么简单的,要是没有美国援助的可能,英国早就和德国媾和了,欧洲的反抗会小得多,资本主义列强的分配利益矛盾会转化为意识形态矛盾,那就是几乎整个欧洲对付苏联了。想想党卫军里多少外籍人员吧。要是没有美国和英国挺 ... [/quote]
苏联主要的技术兵器都是自己造的,兵员也是本国人的,得到的援助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说没有援助的话会打得更困难些,但是不会打败。 关于党卫军的外籍部队请你看看组建的时间和人数就可以知道,对战局的影响也不大!
ps:从丘吉尔当上首相开始,英国就不可能和德国媾和。
-
[quote]原帖由 [i]修次[/i] 于 2008-2-18 20:22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744&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连第四师团是干嘛的都不知道~~笑...
有名的大阪师团啊 [/quote]算了,咱们回52自己去讨论战史吧,理这种小白做甚
-
[quote]原帖由 [i]多情天才mzj的论坛马甲[/i] 于 2008-2-18 21:47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938&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算了,咱们回52自己去讨论战史吧,理这种小白做甚 [/quote]
麻烦你把所有的都看一边再喷,小白
-
日本陆军装备还不如意大利,再武士道有屁用,也就欺负欺负中国人而已:han3:
-
[quote]原帖由 [i]fogman[/i] 于 2008-2-18 21:49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953&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麻烦你把所有的都看一边再喷,小白 [/quote]
难道你不是小白么?连大阪第四师团都不知道,可悲啊:han4:
-
[quote]原帖由 [i]多情天才mzj的论坛马甲[/i] 于 2008-2-18 21:56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997&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日本陆军装备还不如意大利,再武士道有屁用,也就欺负欺负中国人而已:han3: [/quote]意大利连日本的一半都不如,你要不要做下意大利和日本的武器对比?
-
[quote]原帖由 [i]多情天才mzj的论坛马甲[/i] 于 2008-2-18 21:58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8007&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难道你不是小白么?连大阪第四师团都不知道,可悲啊:han4: [/quote]
小白,既然你不愿意看前面的,我给你复制过来,睁大眼睛看看
1942年4月,第四师团被调往菲律宾,参加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这一仗第四师团一反常态地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最终在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全部投降。事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第四师团的功劳,而是菲律宾的美菲军已被切断补给多日,靠“盐和青菜”活着已经好几个月了,一触即溃一点儿也不新鲜。此后,第四师团在日军战线后方不断调转,始终没有再参加大的战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第四师团正在泰国的曼谷附近休整。与其他不肯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第四师团的投降与回国进行得异常顺利。所以第四师团早南下了,你就不要把远东军被苏联灭了的原因放他身上了,谢谢
-
[quote]原帖由 [i]多功能打字机[/i] 于 2008-2-18 21:59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8015&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意大利连日本的一半都不如,你要不要做下意大利和日本的武器对比? [/quote]
:lol: :lol: :lol: ,利害,召唤水稻ing
-
[quote]原帖由 [i]fogman[/i] 于 2008-2-18 22:02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8035&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小白,既然你不愿意看前面的,我给你复制过来,睁大眼睛看看
1942年4月,第四师团被调往菲律宾,参加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这一仗第四师团一反常态地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最终在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全部投降。事后才 ... [/quote]
大阪第四师团
在很多人印象中,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个个都是亡命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日军中有一支以战斗力差而闻名的另类部队,它就是号称“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的大阪第四师团。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文章《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中,曾详细描述了第四师团的各种佚事。有意思的是,这支著名的“弱旅”在战后竟保留了自己的番号,直到今天,日本陆上自卫队中仍编有第四师团这支部队。大战前官兵集体装病,暴怒指挥官坐镇医务室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走商组成,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尤其是第四师团的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因为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绰号。
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第四师团再没上过前线。不过,这并不等于它没有表现“勇敢”精神的机会。1933年,第四师团二等兵松井在大阪市中心闯红灯,结果和警察发生冲突,师团长寺内寿一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的尊严”,毅然带兵砸了警察所,史称“大阪Go-Stop事件”,第四师团在日本国内的“武勇”可见一斑。
1937年,因驻华日军兵力吃紧,日军大本营将第四师团调到中国东北,划归关东军序列。怎样才能让这支部队焕发战斗精神呢?日军大本营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结论是指挥官对于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日军大本营先后调来几位名将整训该师团,例如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就曾担任过师团长,但他也拿自由散漫的第四师团没办法。
精训两年后,第四师团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地区发生战争,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仙台师团(即第二师团)接到命令后,强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就被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与此相反,第四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疾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动的日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联队长改行当大夫”的笑话也就此在日军中流传开来。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四师团的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极怠工。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二师团走了4天,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消息传来,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带病”赶赴前线,一边还在万分懊丧地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成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丢盔卸甲、伤兵满营。关东军负责新闻宣传的军官实在看不过去,提起笔把日军报纸呈上审查的《我无敌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新闻标题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我无伤皇军第四师团威势归来》,拐弯抹角地嘲讽了这支“软蛋”部队。
尽管出尽了洋相,但第四师团运气却相当好,因为当时侵略华中地区日军战事吃紧,急需增援,日本军部只好放弃追究第四师团,急调其南下增援。第四师团摇身一变,又成了日军精锐的第十一军中的一员。 -
“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也会打输……”
其实,第四师团的名声,中国军队早有耳闻,早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当时,面对日军合围,李宗仁指挥四十万大军巧妙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中国军队突围后已是人困马乏,重装备也丢失了很多,战斗力锐减。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
因为部队已十分疲惫,中国军队发现敌军后惊惶失措,混乱地离开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区。奇怪的是,过了很久都没有日军追来,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惊奇之余派人打探,却见那支日军丝毫没有追击的意思,相反,日军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地烧起饭来。这支奇怪的日军部队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
由于刚刚跳出日军包围,形势仍十分危险,中国军队只好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横穿公路而走,结果竟一路平安。事后,南进支队的部队长却以“严格遵守作战纪律”为由向上级解释道:“没有得到对中国军队进行截击的命令。”
消息传到中国军队耳朵里,“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的说法就流行开来。每次战斗,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大增,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刚到前线的第四师团猝不及防,接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友邻部队向十一军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
自此,日军第十一军指挥官只好让第四师团专心在后方“待机”了。曾有一次,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不信邪,派第四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四师团一进长沙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守长沙的国民党军队是薛岳所部精锐,也只有阿南这种榆木脑袋会用第四师团当主攻。
鉴于长沙会战中的表现,第四师团成了日军的“丧门星”,哪个军都不要它,大本营只好将其改为直辖部队。这下第四师团的兵有的吹了:“老子当兵就在甲种师团,开战时属于关东军——精锐,仗打起来在十一军——还是精锐,最后十一军装不下我们了,只好改大本营直辖……”“保命最重要”成时髦道别语,投降后在美军营前摆地摊
第四师团虽说窝囊,但毕竟是甲种师团,老兵多。由于日军作战损失很大,急需补充老兵,便不时抽调第四师团官兵补充到其他师团。当时,日军各部的临别致词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第二师团,战况较好时就说“武运长久”;情况不妙时就说“九段坂见”(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坂)。然而第四师团的官兵告别时,却常说“御身大切”,翻译过来,即“保重贵体”、“身体第一”,或者干脆就是“保命最重要”。
后来,日军在进攻衡阳和芷江时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战斗一开始,来自第四师团的老兵又故伎重演,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纷纷入院,消极但合理地拒绝作战。当负伤的日军士兵到医院的时候,那些“养病”的第四师团“前辈”们还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命啊?”当被问到自己为何不愿意参战时,这些“病号”却豪气冲天地说:“听说这次出击我们是担任佯攻的,这很没有意思,如果是主攻么,自然是要好好打一仗喽。”1942年4月,第四师团被调往菲律宾,参加对科雷吉多尔要塞的最后攻击。这一仗第四师团一反常态地进展
顺利,圆满完成任务,最终在巴丹半岛的美菲军全部投降。事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第四师团的功劳,而是菲律宾
的美菲军已被切断补给多日,靠“盐和青菜”活着已经好几个月了,一触即溃一点儿也不新鲜。此后,第四师
团在日军战线后方不断调转,始终没有再参加大的战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第四师团正在泰国的曼谷附近休整。与其他不肯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第四师团的投降与回国进行得异常顺利。当全体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第四师团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本土那些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统计下来,第四师团是日军南方军中战死最少、装备物资保留最完整的部队。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爱好和平”。而第四师团回国后,也马上体现出这一特点来,回国后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军兵营前,整齐地摆开摊位,兜售起战争纪念品来。大阪商贩蔑视皇权,不愿充当战争炮灰
第四师团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这是大阪的独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于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虽然在二战中,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还是不死。看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
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的最后部分,对第四师团做了一小段总结,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要是这样,也就不会有日本的战败了吧……” -
[quote]原帖由 [i]多功能打字机[/i] 于 2008-2-18 21:40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7906&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苏联主要的技术兵器都是自己造的,兵员也是本国人的,得到的援助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说没有援助的话会打得更困难些,但是不会打败。 关于党卫军的外籍部队请你看看组建的时间和人数就可以知道,对战局的影 ... [/quote]
没有美国支援的可能性,丘吉尔又怎么可能当上首相:defy: :defy:
苏联的汽车等很多关键的工业体系都是靠美国支援建立的,没有美国,苏联别说T34了,T94也别想搞出来。美国的支援都是在关键性的部分,属于联接苏联整个作战体系的枢纽。就像我们中国,要是建国后没有苏联的支援,也是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体系的。 -
第四师团在你眼里竟然是精锐,真服了you:han3:
-
[quote]原帖由 [i]多情天才mzj的论坛马甲[/i] 于 2008-2-18 22:04 发表 [url=http://bbs.xyz-soft.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68045&ptid=20614][img]http://bbs.xyz-soft.com/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lol: :lol: :lol: ,利害,召唤水稻ing [/quote]
:lol2: 你意大利大伯就是个著名的废材,连埃塞俄比亚都欺负不了的东西怎么出了你这个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