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殘帖(轉貼的.......................) 大和號的真面目..
-
懷著偵探之心的小貓偶首先就從埋藏已久的紙堆中,扒出了第一號秘案,那就是,那就是說大和號其實根本就是個靠關係走後門搞出來的產物!
不會吧,這麼重要的國防產物,居然是走後門出來的,那就得說了,舊日本的海軍部內當時又分技術革新流與守舊派兩系,前者主張利用最新技術來研製戰艦尤其該以代表未來方向的航母為中心,而後者則依舊頑固的主張戰列艦隊決戰.最初是技術革新派取得勝利,以此,電焊技術到新銳戰鬥機,航母紛紛開始設計或入役,而大和號最初的設計也要求使用柴油機與以防禦航空兵與魚雷為主,也就是為航母提供保護,但是不幸或者是幸運(對偶們來說)這批人卻倒了楣,因為在一次軍演中遇到超颱風,大量由他們設計的戰艦不是沉沒就是要大修,本來該是艦隊司令部的指揮不當責任.(居然指揮艦隊往颱風中衝!)但是卻推到設計者們責任上,於是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而由這批人所建立起來的體制也一舉推翻.(萬幸,萬幸)
而由此,保守派開始上台,但是不幸的是,依然遇到個麻煩,那就是山本五十六的阻礙,這位新上任的艦隊司令老頭也是個聰明人,依然反對將寶貴的資源用在無用的戰列艦上,於是怎麼辦呢,當然只有走後門了!先是找天皇他弟弟,由他出面去軍部說情,再由他的老師,軍火商一一遊說,最後終於勉強同意了,於是,所造出的戰艦依然只能是針對日德蘭那樣的艦隊決戰而不是對航空兵部隊,所以又是510毫米重炮(後來造不出來才改460),又是406毫米裝甲(也是垃圾產品)塔樓也是造的特別大,生怕看不見遠方的敵艦.艦隊(艦隊不過好處是居然有全艦通用的空調啊)但是,由於是趕工和造價的關係,所以裝甲並沒採用更可靠的滲碳燒法,而是油脂燒法來加強硬度唯一好處是便宜一半(前者就請參考虎一坦克製造工藝)戰後美國人曾經用一塊信儂號的主炮塔前裝甲(406毫米)來測試,結果一枚406〔炮彈挨上去,那塊最厚裝甲立馬裂為兩半.如果用前種製造法就不會出現此類情況.頂多是穿個洞.
其次問題就是,大和號的抗沉性,全艦居然只有1400個水密倉,比過去造的金鋼號還少300個.其他歐美戰艦及可都是有2000以上,要知道這可是關係到戰艦生存性的重要指標,如果水密倉多,那麼戰艦在海戰中即使側面有多處破損傾斜,依然可以靠向另一邊注水來取得平衡.但是,像大和號這樣又重,而水密艙卻連最基本的防沉指標都達不到.結果就是,同級艦的武藏號被13枚魚雷擊沉,而改為信儂號的更慘只中了3枚魚雷就完蛋.
最後大和號下場如何,在沖繩島附近海域中,面對著上百架鎂軍戰機圍攻,只中了十枚魚雷就翻覆沉沒,至於它想與之決戰的美軍戰列艦隊,則正在遙遠的海域上為航空母艦編制著密不透風的防空火力網.
戰後,舊日本最後一任造船屬屬長講過這麼一句話:在關係到國運的問題上,是必須廣開言論而不是只靠一兩名人的名聲與遊說來決定..果然是日本人特有的含蓄啊!
不過他所埋怨的那些人此刻早已懷著滿袋的錢財,以技術顧問或以投資者,以全日本高爾夫會長的身開始幸福的新生活.PS:雖然很多日本人說如果能挨到沖繩島的話,做為移動炮台的大和號必然能與美軍艦隊來次艦隊決戰,但是大和從一開工就是已經過時的產物,唯一值得注意就是它的全艦用空調.主炮巨大而無用只發了三次,裝甲笨重而脆弱,炮台雖多而無統一指揮,而且100與25炮之間還有個空白區.雷達也常常出問題,奇怪的是陸軍有比海軍更好的卻不給他.裝了太多油卻沒有足夠水密艙.最大問題就是,這條戰艦是在一群走後門者與利益相關者,和復古派勾結下造出的不合時宜的產物.而且這些人在戰爭中中依然頑固的抵抗任何對大和號有利的技術改進.真是太幸運了,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日本人能夠繼承他們的優良血液與傳統.那樣偶們就真正和諧了:d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