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MediumTurquoise][size=4]惭愧啊,说起来这本书还进了VIP呢,当然,我自己后来一分钱没拿,当是支援幻剑了……,贴这里大家看看,喜欢的话考虑努力一下让05年就断掉的小JJ长出来::han: :han: :han: [/size][/color]
序幕 引子之一
我们是父唯一的孩子吗?——
《人类的银河系开拓史》德摩斯提尼
我们对于银河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那无法克服的孤寂感。
很显然,地球人类即使是上帝的独养子,也绝对不是一个受宠爱的孩子。
资源,人口,战争,技术和物理法则的限制使得地球人类直到公元2500年左右依然徘徊在母太阳系的边缘。然而人类对于探索的渴望却从没有减弱过。2617年,第一艘利用核融合引擎和冲压式引擎复合驱动的通常空间长距离移民飞船由火星发射,之后短短的数十年内,地球,火星,月球,木卫系统以及拉格郎日殖民卫星群竟一口气发射了上百艘基于同样技术的移民飞船。搭载人数由几十万至上百万不等。总计移民人数约九千七百六十三万。当然,这仅仅是太阳系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九。不过即使是这个数字,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情况来看依然是十分疯狂的。第二次星系内战结束之后飞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使得太阳系的生存空间日益紧张,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也激发了人类的危机意识。当然,由政治方面考量,各国政府提前展开的‘圈地运动’也许亦是原因之一。
对于火星和木卫系统的顺利改造,核融合技术带来的太阳系内航行的便捷化,以及殖民卫星群的成功建设,使得人类对于类太阳系恒星系统的环境改造颇有自信。有传言说在第一艘移民飞船出发之前的那个早晨,罗马教皇的晨祷词是这样的:“感谢主赐予的温暖摇篮。父上,我想该起床了。”
当时甚至有民间团体集资兴建移民飞船的案例。整个人类社会无视于困难,朝气蓬勃地发展着。而最初的成绩更是让所有人欢欣鼓舞。2666年,在第一艘移民飞船出发后49年,地球收到了一条讯息。方舟级首舰“诺亚”在距离母太阳系11.7光年处发现了一个以7颗行星及一颗太阳组成的星系,其中第三颗类地行星只需进行少许生态调整即可移民。于是该星系被冠以父上耶和华之名,而那肥美之地则被形象地称为“伊甸”
当那微弱的无线电波穿越时空被无大气干扰的殖民卫星群受到时,整个人类世界为之沸腾了。太阳系立刻派出了大规模的移民船团并提供了建设殖民地所必须的物资。经历过两次星系内战的太阳系联合政体只开了37分钟的会便一致决定了赋予伊甸自治权以及作为联合体成员的一切权利。而时年81岁的教皇菲利普九世也提出了至伊甸巡礼的要求。
由于目的地和航线已经确定,这次的移民船团少走了许多弯路。而船团沿途敷设的通信中继站则确保了两星系间的无线电通信。虽然有着十数年的延迟,但是两个人类世界的联系总算是建立起来了。
然而这却是“仅次一次”的胜利。其他的移民船再也没有发回过任何消息。光速的枷锁将人们牢牢地固定在了地球——伊甸系统范围内。人们所期望的大宇航时代嘎然而止。人类暂时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只是安详地生活着。2692年,教皇陛下以标准地球历107岁的高龄病逝于伊甸。11又8个半月之后,地球得到消息,推选了新任教皇。
在200多年后,情况有了转机。人类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由一艘方舟号传回的一份技术资料。这份资料是由人类最优秀的科学家,随着方舟级“加泰罗尼亚”号一同出航的安东尼•塞巴斯蒂安•巴赞通过一艘无人飞船传回的。这艘飞船搭载的不仅仅是亚空间航法的技术资料,同时其本身,便搭载着一台亚空间发动机。借由巴赞博士的资料,人类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可靠的亚空间航行器,当这项技术完全成熟时,已经是公元2976年了。
最初的亚空间航法并不完善,主要的技术障隘便是航法发动机的动力不足。当时人类所有的引擎都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进行长距离航行。然而即使是这样,地球至伊甸的行程已被由15年缩短至了7天。在星际交流日渐繁荣之后,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3008年,用于代替核融合引擎,被给予厚望的湮灭式引擎开发成功。3010年,地球和伊甸同时发射了共31艘搭载湮灭式引擎的盖亚级探索支援船。带着最新的技术和文化,人类开始寻找过去失落在外的文明碎片。
湮灭式引擎相对于核融合引擎最大的一个优点便是在于能够以同样的体积获得数十倍甚至更多的功率输出。理论上,只要同时参与湮灭的正反物质足够多,湮灭式引擎的输出功率便可以无限提升。过去憎恨相对论中绝对光速理论的人们重新开始膜拜质能方程了。物质消灭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人们得以一次飞跃数十光年。光速依然绝对,但是人们已经不是笼中困兽了。
当然,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的,湮灭式引擎在提供巨大能量的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燃料。盖亚级探索支援舰等同于方舟级的舰体中绝大部分空间依然被用于存放推进剂(反物质和作为对消灭材料的轻水)。相对于方舟上百万级别的生态系统,盖亚仅仅搭载了数千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学科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因而盖亚级的设计巡航半径达到了一万光年的水平。
“父上,请指引我们寻到那至亲骨肉。”
在船团出发仪式上,地球的教皇和伊甸的红衣大主教同时做了这样的祈祷。
其后的十年里,有四艘支援舰因航程极限或机械故障而返航。而其余的舰只则无视于巡航半径的限制,继续向着宇宙深处前进。
也正是这27个船长的决定,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之后千年人类宇宙的格局。